最近上网刷评论,总能看到 “老登” 这个词冒出来 —— 有人用它吐槽企业家的强硬表态,有人拿它调侃艺术家的自我陶醉,连股市里的传统板块都被安上了 “老登股” 的标签。这个听起来带着点北方土味的词,怎么就成了当下的 “吐槽利器”?

“老登” 原本是北方方言里的说法,最早常用来形容哪些行为不靠谱、有点让人不待见的老年男性,妥妥的贬义词。可随着网络传播,它的意思慢慢变了,从街头巷尾的俗语,延伸到了更广阔的语境里。

前几年,网友们就开始用 “老登” 批判起了文艺作品 ——“老登文学”“老登电影” 成了常见的吐槽对象。大家发现,有些被捧为经典的作品,满篇都是男性视角下的成长故事,女性角色要么是温柔的背景板,要么是单薄的工具人,一点没有真实的人物弧光。这时的 “老登”,多了层对 “不尊重女性” 创作立场的批评,不再只是针对个人,而是指向了一种固化的创作思维。

今年,“老登” 的 “覆盖范围” 更是一路扩大,不少行业里的 “成功人士” 都被贴上了这个标签。就说西贝的贾国龙,早年从大学退学创业,从一家 “黄土坡小吃店” 一步步做到全国餐饮连锁的龙头,按理说也是商界里的老资历了。可去年底预制菜争议爆发,他一开始态度强硬,拍着胸脯说 “100% 无预制菜”,结果被网友扒出实际情况并非如此,最后不得不道歉。可道歉时又说 “顾客虐我千百遍,我待顾客如初恋”,那股子放不下架子的强硬劲儿,让网友直摇头:“这就是典型的老登,嘴硬脾气大,认错都不诚恳。”

艺术家蔡国强的例子更有意思。他在全球办过百场展览,名气不小,去年和户外品牌合作在青藏高原办了场烟花秀。事后他说 “感谢聪明的动物们帮忙”,还把这场秀形容成 “大闹天宫”,言语里满是自我肯定。可公众看了却不买账:青藏高原生态脆弱,办烟花秀本就该多考虑环境影响,他倒好,只顾着营造宏大感和反叛感,完全没显露出对自然的敬畏,活脱脱一个自我陶醉的 “老登”。

消费行业也没逃过。上个月百果园创始人余惠勇回应 “水果太贵” 的质疑时,居然说百果园一直在 “教育消费者成熟”。这话一出来,网友炸了锅:“我花钱买水果,还得听你上课?你算老几?” 不光批评声一片,百果园的股价也跟着大跌。网友调侃,今年简直是 “老登清算大年”,不管是做餐饮的、搞艺术的,还是开水果店的,只要言行脱节、摆架子,都可能被贴上 “老登” 的标签。

更有意思的是,这个词还飘到了资本市场。现在股民和财经媒体都在说 “老登股” 和 “小登股”——“老登股” 是 60、70 后投资者偏爱的传统板块龙头,像白酒、地产、煤炭这些;“小登股” 则是年轻人更关注的科技成长板块,比如 AI、半导体、机器人。连券商研报都开始拿这两个词对比分析,行业里还流传着一句顺口溜:“老登守着白酒地产跌不停,小登追着 AI 算力翻倍涨。”

其实 “老登” 能流行,核心是它够简单、够犀利。它不像 “长江后浪推前浪” 那么委婉,也不像 “沉舟侧畔千帆过” 那么文雅,却能精准传递出年轻人的情绪:对现实的不满、对既得利益者的讽刺、对上一代权威的质疑。那些守旧、脱节,还总带着优越感说教的人和事,都可能被 “老登化”。

但话说回来,“老登” 用得太随意,也容易踩进陷阱。要是把所有问题都简单归成 “新与旧” 的对立,要么会错过老一辈经验里的价值,要么没法真正理解复杂的现实。比如传统行业里也有在创新的企业,老一辈的经验未必全是落后的;年轻人追捧的新事物,也可能存在风险。把 “老登” 当成万能吐槽词,反而会让问题变得更简单,失去深入思考的机会。

说到底,“老登” 不过是个标签,它能反映当下的社会情绪,却不能解决所有问题。与其忙着给人和事贴标签,不如多几分理性 —— 既看到新事物的活力,也尊重老经验的价值,这样才能更客观地看待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。

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/s?id=1844427362149351818

标签: none

上一篇: 流量变现正在崩塌
下一篇: 没有了

评论已关闭